血管“追凶” 科学家找到动脉粥样硬化的幕后主(2)

来源: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5-31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彭立是中医学专业出身,并不擅长用小鼠做实验。但他需要做的事比一般的小鼠实验更为艰难:把小鼠麻醉后解剖,露出腹主动脉,在体视显微镜下用微型

彭立是中医学专业出身,并不擅长用小鼠做实验。但他需要做的事比一般的小鼠实验更为艰难:把小鼠麻醉后解剖,露出腹主动脉,在体视显微镜下用微型注射器把示踪病毒注入小鼠的动脉外膜。

大约在2009年,哈贝尼希特团队发现,在动脉外膜上存在淋巴细胞聚集现象(后称为“动脉第三级淋巴器官”,简称“ATLO”)。淋巴器官又称为免疫器官,一级淋巴器官包括胸腺、骨髓等源源不断制造淋巴细胞的器官,是免疫系统的“大后方”;二级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、咽扁桃体以及遍布全身的淋巴组织,这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前线作战部队。

在本文中,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哈贝尼希特团队提出,免疫系统通过在动脉外膜形成白细胞(免疫细胞的一种)浸润,从而对斑块作出应答。而动脉外膜又是神经系统“操控”外周组织的主要通道。

声明: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。邮箱地?/p>

寻找“动脉粥样硬化-神经系统环路”,是一次在无路之处找路的“奥德赛”。

本篇论文中呈现的动脉-大脑神经回路的传入、传出通路。 (图源论文,经作者授权使用)

1999年,美国科学家吕赛尔·罗斯(Russel Ross)在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刊文提出,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。这种观点主导了此后20余年的动脉粥样硬化研究——这些年来,人们一直以为,动脉粥样硬化是免疫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的“二人转”,但没想到,这是神经系统躲在幕后的“三方会谈”。

你可以想象一根久经日晒的塑料水管,里面堆积了不少黄色水垢。水管本已脆弱不堪,而里面的水流依然强劲地冲击管壁。流体力学知识告诉我们,在狭窄处,水流的冲击力会变大。这根老化的水管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断裂。

这些发现已经足够令人振奋,但故事还不够完整。哈贝尼希特团队又通过基因组学研究,“揪出”了可能发挥作用的基因。

3年过去,彭立结束在哈贝尼希特实验室的工作,回国找了一份教职。而在德国,探索仍在继续。

人们早已知道,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、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,而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物是一种特殊的斑块。

一场发生于动脉血管的变故,有时可能搅动世界风云:美国总统富兰克林·罗斯福中风倒地,没能亲见二战胜利日;丘吉尔第二次中风后,不得不辞去首相职位。

当细胞外脂质颗粒、泡沫细胞和碎片沉积在动脉血管的内壁上,就会形成斑块。这时人的动脉就像沉积了水垢的水管一样,逐渐变得狭窄。比水管更糟糕的是,在斑块附着的部位,动脉血管会变硬、变脆。真是雪上加霜。

动脉粥样硬化,这种贯穿4000年人类历史的古老疾病,在现代社会越发活跃。如果粥样硬化影响到给心脏供血的动脉,冠状动脉疾病就发生了;如果遭殃的是给脑部供血的动脉,人就中风了。这些血管里的“水垢”,每年在全球夺走上千万人的生命。

相比于世界风云和名人轶事,科学家更关注这些病人体内究竟发生了什么。但经过200年的研究,大家仍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成因莫衷一是。

注射完成后,他还得分离出完整的大脑、脊髓,寻找病毒感染的部位,再通过感染细胞的类型来判断通路。

贵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彭立是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,他2010年到访哈贝尼希特实验室时,还是一名博士生。闷头读了半年文献后,他和导师哈贝尼希特讨论未来的研究方向。彭立认为,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第三级淋巴器官可能存在神经环路支配,值得进一步用实验去证实。

4月27日,国际学术期刊《自然》在线刊发了德国慕尼黑大学哈贝尼希特(Andreas J. R. Habenicht)团队的一项新发现:神经系统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产生联系。有人称之为“大脑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对话”。5月中旬,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、贵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彭立到慕尼黑大学开始为期半年的访学,希望继续研究清楚这条通路上发生的故事。

哈贝尼希特告诉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,为了绘制从大脑到动脉的“地图”,他们又继续做了几年实验。彭立留下的小鼠大脑和器官,也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帮助。

“三方会谈”

团队成员莫汉塔博士发现,在第三级淋巴器官里还存在神经轴突增生现象。神经轴突是神经元的突起,负责传导神经冲动。比如冷、热、痛、痒、酸、甜等种种感觉,就通过一个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。至于神经轴突增生意味着什么,莫汉塔还不清楚。

文章来源:《中国动脉硬化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dmyh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531/1003.html



上一篇:全国血管健康日:了解动脉粥样硬化 让血管“畅
下一篇:中国青年报:血管“追凶”——科学家找到动脉